2004年8月,教育部下达教高厅[2004]21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正式公布2004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为切实做好我校的自评自建工作,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和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司函[2005]7号)文件和《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医药类院校部分评估指标的调整说明》(教高司函[2004]209号)文件精神,根据2005年3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研讨会”上的有关的要求,对评估指标内涵特做以下说明,以供各单位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自建工作中使用。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校定位 (主要观测点:学校的定位与规划)
正确确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指导思想不是抽象的,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并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对此指标进行评估时,不仅考察此观测点涵盖的内容,还要通过考察其它指标,如: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项内容,综合评估得出结论。
学校定位主要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定位、培养人才的层次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学科结构和服务面向定位。
学校的目标定位是指学校在国内外高校中的位置;学校的类型及学科结构;学校培养人才层次的结构等。
学校类型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
学科结构指理、工、农、医、经、管、文等。
培养人才的层次定位指培养研究生、本科生还是高职高专生。
服务面向定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行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全国服务;二是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还是从事基层的实际工作。
学校规划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学校规划的目标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定位,其相应措施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考察学校的定位必须考察学校规划,特别是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其对保证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应体现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学规律等方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的合理性体现在:总体布局和结构符合学校定位,且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在行业或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或特色专业。
学校发展的规划落实、进展情况及已经取得的阶段成果,是评估的重点内容。院(部)在准备此项指标时,需要围绕学校的定位与规划,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确定本院(部)的目标定位、培养人才的层次定位、学科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等。院部的定位既要体现学校的目标定位与规划,也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具有不同的特色。
1.2办学思路 (主要观测点:教育思想观念,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的一切改革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中一些事物的观点,如: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等。教育思想与观念要紧跟时代要求,随时代的前进不断转变与更新。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研究并遵循教育规律,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在观念、制度、工作上有所创新。*****科学发展观1号文件在先进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学校要有明确的办学思路,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主题”的观念,建立与自身目标定位相吻合,与时代和社会特征相吻合的质量观,制定质量标准并切实执行。学校、学院(部)党政主要领导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负有重大责任,要做到责任明确。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体现在:党政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教学经费投入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来源;非教务部门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与规定应体现出对教学的重视,并对教学有利;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育人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与基础,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学校和各单位是如何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的,如何处理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继续教育的关系。
2.师资队伍
2.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主要观测点:生师比,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是主导、是关键。师资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师资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
按照评估方案有关说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测算办法及综合性大学的合格、优秀标准如下:
① 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 / 教师总数 (C级标准:18:1,A级标准:16:1)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 + 聘请校外教师数×0.5专任教师的界定标准是: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又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学人员。面向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等各层次的理论授课,实践教学,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都属于承担教学任务的范畴。原则上聘请校外教师不能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 +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进修生是指进修及培训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学生。
医药类院校生师比的C级标准是 16:1,教师总数中不含临床教师。A级标准是≤9:1,优秀标准数据采集时,学生数指:医学门类各专业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指:医学门类各学科教师并包含附属医院(直属)医师总数的15%,原有的临床教师编制不再重复计算。在考核该指标时,在达到合格标准后,才可以考虑优秀标准。
② 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任 教师数/专任教师×100% (C级标准:30%—40%,A级标准:≥5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指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者。参加各种研究生班学习、研究生班毕业、获第二学士学位、现正在攻读但尚未取得学位的,均不统计在内。如果要表达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将正在攻读学位教师的名单另外列出,并标明预计毕业时间。
③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数/专任教师数×100% (C级标准:30%) 分析整体结构状态时的师资,是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包括教学、科研及管理岗位上的教师)。聘请的校外教师经折算后计入教师总数,原则上聘请校外教师不能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
师资的整体结构合理,主要体现在符合学校的目标定位要求,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师资的自然状况(数量、学科、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缘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等)。②基础课与主干课程教师队伍状况(人员结构、教学负担、学术交流、师资培养、科研情况)。③重点学科教师队伍状况(学科带头人、团队建设、科研与社会交流、教学方向与科研方向的关系)。④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状况。
师资队伍发展趋势良好应表现在:有学科带头人,已经形成了学术梯队,并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等。也可从以下方面表述:①补充人员情况(来源、数量、入校后的岗位等)。②调离人员情况(年龄、学历、职称、原岗位、去向等)。
2.2主讲教师 (主要观测点:主讲教师资格,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教学水平)
主讲教师资格(医科指授课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是指: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者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此指标计算时,符合率=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数 / 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师数×100%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统计时注意:①按照学年统计;②只有达到C级标准后,才能考虑B级或A级标准;③上课情况不包括带实习,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④该学年出国、进修、读学位等不在岗的教师不统计在内;但返聘教师要统计在内。⑤该观测点的优秀标准中“均曾为本科生授课”是指:正、副教授在三年内只要为本科生上过课(包含上一次课或者一节课)就可以统计在内。另外非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做为教师基数统计,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可以单独列表说明。考察该指标时还要着重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有关政策鼓励正、副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上课,政策执行、措施落实情况如何。
临床医学教学须按医院分别提供2002、2003、2004年承担临床课程(理论授课、带临床见习)教学任务的教师名册。
教学水平是综合评价的结果,主要参考因素有:评估档案资料中平时课堂教学质量和其他教学评估的结果;专家组现场听课评估结果;实验课、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中反映出来的教师指导水平等。科研促进教学的情况反映在以下方面:教师的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项目的数量、级别、位次等。更要重点考察教师在教学活动(课程开设、教学内容改革、教材编写、指导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指导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做法和取得的效果,考察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等。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本设施 (主要观测点:校舍状况,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图书馆状况,校园网建设状况,运动场及体育设施)
普通高等学校综合性大学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测算办法与合格标准,均摘自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中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我校在本科教学评估中要力争优秀成绩,因此有关项目要在合格标准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①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生)=(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全日制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14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数 = 普通本、专(高职)科生数+硕士生数+博士生数+留学生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进修生数
② 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生)= 占地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54平方米)
③ 生均宿舍面积(平方米/生)= 学生宿舍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6.5平方米)
④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个)= (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 全日制在校生数×100 (合格标准:7个)
⑤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 (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全日制在校生数)×100(合格标准:10台)
⑥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折合在校生(合格标准:5000元/生)
⑦ 生均图书(册/生)=图书总数/折合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100册/生)
⑧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合格标准:10%。凡科研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的高校,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该项指标即为合格。)
⑨ 生均年进书量(册)=当年新增图书量/折合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4册。凡折合在校生数超过30000人的高校,当年进书量超过9万册,该指标即为合格。)
各类功能的教室指:普通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绘图绘画教室等。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指单价高于800元的仪器设备。
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观测点,要求学校的实践教学除在学校的实验室、实习场所进行外,还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要求,规划、选择、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和实习基地群。实习基地应具备:基地建设协议和规章制度;稳定的场所;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有科研与技术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项目;场地、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建设、评审情况及教学基地在教改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册)包括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图书;电子类图书可以计算在内,但最好把电子类图书另外列出,做好准备现场演示电子类图书应用及管理情况。图书馆的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各类图书库存及其利用;图书经费数量及来源;管理手段先进、有效;数字化图书馆及计算机网络建设与利用情况,采用现代化手段采集和交流信息,管理的状况,能做到使用方便、效率高、利用率高。
校园网建设体现在:网络覆盖面广,信息化程度高,在本科教学、教学管理中发挥作用。评估中需要向专家组现场演示。
运动场及体育设施,包括室内、外体育场所。 运动场总面积,风雨操场建设和器械设施建设及利用情况等。专项训练场地和设施指:有符合学校特点的专项训练场地和体育设施。此处的生均值指已经投入使用的运动场地的建筑面积。
医药类院校评估时,3.1教学基本设施中主要观测点的参考权重数调整如下:校舍状况、图书馆状况、校园网建设状况和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的参考权重各调整为0.1,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调整为0.6。考察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包括对附属医院(含非直属)和预防医学实践基地的考察。生均床位数(含牙科治疗椅)为:A级标准≥1.0张,0.5张≤C级标准≤0.7张。生均床位的学生数为医学类专业本专科学生的自然数,床位数(含牙科治疗椅)为近三年医院向卫生部门呈报的年终统计报表的床位数平均值。
3.2教学经费 (主要观测点: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
在统计此指标数据时,要按照年度分别统计,自然年度截止到当年12月31日。特别注意数据采集一定要选择同一时段,在计算生均值时,必须使用同一时段的经费数、学生数,如经费、学生数都使用截止到当年12月31日的数据。
四项经费包括: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也可理解成直接用于本科教学工作的经费,包含教材、教改立项、课程建设等经费,但不能包括水电费、工资性支出等。
① 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四项经费 / 学费×100% (合格标准:≥25%; 优秀标准:≥30%)评估中,2002、2003、2004年度仍按照原方案的优秀标准≥25%;合格标准20%—23%执行,按照年底决算的数据统计。2005年度,按照新的的优秀标准≥30%;合格标准≥25%执行,按照年初预算的数据统计。
② 生均四项经费值(元)=(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普通全日制本、专(高职)科生自然人数 (合格标准:持平; 优秀标准:持续增长)为全面反映学校经费来源及其使用,体现向教学倾斜的情况,可分年度列表说明。
经费来源包括:事业费拨款、自筹经费、主管部门专项投入和其他投入等。
生均四项教学经费增长情况,是考察学校用于每个学生的教学运行经费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按年度分别统计四项经费的总值和生均值,并绘出变化趋势图。
4.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4.1专业 (主要观测点:专业结构与布局,培养方案)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方面是否合理;有无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专业;专业改造、专业建设情况。
新办专业是指毕业生不足3届的专业。要重点考察(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是否满足社会需要,(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的依据和论证是否明确充分;新办专业的口径与布局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是否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教学条件(含师资,实验、实习条件,图书资料,韦德网站等)对教学质量的保证作用等。还要通过对毕业生流向的分析,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及反馈,反映出对新办专业的质量评价。对近三年改造或重组的专业也要参照以上执行。
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需要重点考察的方面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否体现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流,符合教育的总体改革思路,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体现出学校的特色。
考察制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原则,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各教学环节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改革思路是否清晰,要着重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是否严格,措施是否得力,执行效果及取得了哪些成效等。
重点考察国家级、校级基地建设与评估情况,名牌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计划及执行情况,试办专业建设与评估状况。国家级基地指: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经济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4.2课程 (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与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双语教学)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和双语教学开展等项内容,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在课程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加强课程与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有特色的精品和优质课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计划、配套措施、执行情况和已经取得的成果是重点检查的内容。在统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励时,对每年都评的项目可以按照前三年统计;不是每年都评的项目,可以按照前两次统计。获奖的成果包括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奖、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奖等。
教材建设与选用方面,表现在:学校建立了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并在教学中得到严格执行;教材选用整体水平高,使用效果较好;校教材出版基金的立项、管理、使用情况和教材选用制度的执行情况;国外原版教材引进情况等。重点对校教材出版基金支持特色教材编写的规划、措施和成效进行说明。有一定数量的获省(部)级及以上级别奖励的教材。各院部在准备此项指标时,要把各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选用情况进行列表说明。特别是理工类、财经、政法和农林类专业选用的教材,是否是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是否是得到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中心是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与方法,重视对综合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施。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在这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要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应用效果好。多媒体授课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
学校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并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使用双语授课的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用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课程的比例≥10%(优秀标准),且教学效果好。其他专业能积极实施双语教学。此项指标不仅考察有关数据的统计,更要通过评估专家现场听课的结果来综合判断双语教学的情况。如果有些课程尚未完全达到双语授课的标准,也要分类统计出有关数据,找出不足,以便今后工作中改进。
双语授课比例(%)=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门数/该专业开设课程总门数×%
4.3实践教学 (主要观测点:实习和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室开放)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见习),校内、外的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设置、位置、顺序、时间分配等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与相关课程协调一致、相匹配。实习和实训的时间,保证实习和实训质量的措施,执行情况和效果都是检查重点。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中的内容更新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追踪教学内容的更新,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创新活动指教学计划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主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包括列入选修课程或课外的科技活动。还要考察学校是否建立了引导大学生较早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活动的制度,制度执行情况。学校启动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工作状况。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实验室开放包括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对学生的覆盖面等。其中开放范围不仅包括教学实验室,还包括科研、专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需要提供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内容、指导教师等的原始记录。
在实践教学指标的四个观测点中,都要着重考察“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如:教学成果获奖、学生发表的论文、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质量等,更要通过师生座谈、学生技能考核等多方面的
考察来综合评价。
5.教学管理
5.1管理队伍 (主要观测点:结构与素质,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管理队伍包括校、院(部)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长、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
结构合理体现在:年龄、 学历、学缘、专业、职称、任职时间、心理及能力等方面,发挥最佳的整体管理职能。对管理者个人要求具有适应管理工作的德、才结构。在重要岗位上工作的管理人员,应该有从事教学工作的经历,并保证精力投入。
素质高体现在:应具备从事管理工作必须的业务水平,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调控、自控)等能力,具有相应的理论和学术水平。
服务意识强主要指在管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规章制度中,在管理工作的每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思想;体现出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推进教学管理;在管理工作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干群关系等。
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为基础,因此,开展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是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工作要结合国情、校情,要遵循教学规律。研究与实践成果是指教学管理调研咨询报告、论文、专著,承担相关的校、省部级及以上的研究项目和获得的奖励等。也要重点考察这些研究成果对学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哪些促进作用,效果如何。
5.2质量控制 (主要观测点: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基本文件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等。必要的工作制度指: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学生守则、课堂(实验室)守则、课外活动管理、宿舍管理等制度。要求文件、制度健全,体现现代教育思想;采用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并在管理工作中运行;管理制度执行严格、效果显著。
主要教学环节指: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课程设计等)、考核等。质量标准是评判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质量是从多层面、多环节上反映出来的。质量标准不仅要完善,更要符合学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重点考察质量标准贯彻执行的情况和实际达到的水平。
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建立自我调控、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目标的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统计与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此指标不仅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更着重考察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情况和效果如何。特别是要重点考察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是否得力,执行情况如何。教学质量监控包括对附属医院、非直属的附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临床教学质量的监控。
学校建立教学评估制度和执行情况,是否做到各种评估目标明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实施评估工作计划落实及建立评估信息反馈、整改制度等。可从我校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等方面进行重点准备。
6.学风
6.1教师风范 (主要观测点: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教师风范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学校的名牌实质是教师的名牌。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对教师提出的“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督学、与时俱进”是对教师风范的最好概括。教师风范表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主要反映在教学、科学研究、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等方面。
学校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要求与采取的措施,教师岗位责任制建设、执行与考核情况等。“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是指领导和教师集体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科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严格的考核制度,规范的教学管理,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此项指标是通过对多项指标和项目的考察,所得出的综合结论,如:优秀教师的典型事例,平时对教师的评估、考核结果,教师批阅试卷的认真程度,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科技活动的水平等;还有评估专家的现场听课,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座谈会的反映等。
6.2学习风气 (主要观测点: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学习风气是指: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学校的学习风气主要体现在:①校园氛围,美丽幽静的校园环境,高雅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外部条件,他会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②学生管理,优良的学风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学风优良的学校一定具有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和规章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日常管理工作;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的优良学风是在一系列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学校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社会实践及其它素质教育活动;④学生群体的形象表现等。要从多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精神面貌。
此项指标不仅要考察学生管理工作体系、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学校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工作计划等。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制度执行和活动开展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察看有关资料和实物,更重要的是通过专家组进校后的亲身感受来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结论。
活动内容包括: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为目的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及各类竞赛等。在统计学生参加人数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活动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学生总数一半左右,可视为多数学生参与。效果好应该体现在:有一定数量反映效果的研究论文、科技成果、作品、竞赛获奖证书、先进事迹报告等。
7.教学效果
7.1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主要观测点: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重点考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培养的现状与实际水平。通过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的现状、实际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基本素质和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基础。基本理论是指学生对基础、专业基本理论掌握与应用的能力;基本技能是指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及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等。重点观测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提高的总体设计(培养方案),选修课程及学校的文化学术氛围。
在教育部取消专家组进校后进行的主要基础课、专业课闭卷考试后,该指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察、评价。 ①学生的在校成绩,必须是学校积极进行考试改革和实行考试“三严”情况下的考试成绩;②在有可比性的考试与竞赛中的成绩;③评估过程中专家组抽查的课程试卷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④评估过程中通过课堂讨论、座谈会、实践技能考核等方式,反映出的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的实际水平。
7.2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主要观测点: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情况,论文或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对学生是一次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影响论文与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有:①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能否达到教学计划对本教学环节所规定的目标。②指导教师是否具有科研工作背景,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讨论、交流。③学校提供的实践条件、参考资料、工作环境能否满足课题需要,且使用方便。④学校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有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包括:应达到的教学目标、选题原则,指导教师资格,学生进入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资格认定,体现不同特点的质量标准、评分标准、答辩程序等。
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除本身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开题、立论、资料收集、方案比较、调查、实(试)验、总结、提炼观点或结论等方面来衡量。②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联系实际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应用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③在工作中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④撰写科研报告、论文、设计和表达、交流的能力。⑤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包括处理好人际关系,尊重他人劳动等。
7.3思想道德修养 (主要观测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要具备的政治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具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恒心和毅力;培养诚信守法、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能力。道德素质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处理与他人利益关系的内在枢纽。以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水平,需要长期的培养与熏陶。人文素质的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心理、宗教、历史等内容,也包括科学素质和心理健康等。
重点考察学校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心理素质培养方面采取的措施、执行效果等,需要用有关数据、事例进行说明。
7.4体育 (主要观测点:体育)
此指标中的合格标准是指1992年原国家教委体委司颁布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考察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主要包括:活动项目与内容(包括学校、院部、班级组织的),参加人数;学校各种运动队活动情况;参加各种赛事及取得的成绩;学校举办过的省(部)级主要体育比赛等。
7.5社会声誉 (主要观测点:生源,社会评价)
该指标的目的是看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以反映学校在社会声誉中所处的地位。可从以下方面体现:生源及招生教育拓展情况,第一志愿录取率,录取线与当年重点线的比较等;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家长、中学生对学校的评价;优秀人才输送基地建设情况;校友的反映与资助,校友风采等。
7.6就业 (主要观测点:就业情况)
主要指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工作制度建设及采取哪些有效工作措施等;应届毕业生当年底的就业率和主要流向统计;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反映等。通过分析,支撑与充实1.1学校定位和1.2办学思路的指标内涵。
特色项目:
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全校师生和社会上得到公认,有一定影响力。特色是教学工作的特色,区别于办学成绩、专业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要注重从历史的积淀中总结,并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继续传承,发挥作用。
2005年3月29日
(第四次修改稿)